耶利米哀歌第1章逐节注解、祷读

【哀一1】「先前满有人民的城,现在何竟独坐!先前在列国中为大的,现在竟如寡妇;先前在诸省中为王后的,现在成为进贡的。」

【哀一2】「她夜间痛哭,泪流满腮;在一切所亲爱的中间没有一个安慰她的。她的朋友都以诡诈待她,成为她的仇敌。」

【哀一3】「犹大因遭遇苦难,又因多服劳苦就迁到外邦。她住在列国中,寻不着安息;追逼她的都在狭窄之地将她追上。」

【哀一4】「锡安的路径因无人来守圣节就悲伤;她的城门凄凉;她的祭司叹息;她的处女受艰难,自己也愁苦。」

【哀一5】「她的敌人为首;她的仇敌亨通;因耶和华为她许多的罪过使她受苦;她的孩童被敌人掳去。」

【哀一6】「锡安城(原文是女子;下同)的威荣全都失去。她的首领像找不着草场的鹿;在追赶的人前无力行走。」

【哀一7】「耶路撒冷在困苦窘迫之时,就追想古时一切的乐境。她百姓落在敌人手中,无人救济;敌人看见,就因她的荒凉嗤笑。」

  • 本章是第一首哀歌,主题是「锡安无人安慰」。诗人五次指出,失陷后的耶路撒冷呼求帮助、但却「无人安慰」(2、9、16、17、21节)。因为锡安离弃了那位安慰她、拯救她的真神(16节),转而倚靠外邦、投靠偶像。现在,当她「困苦窘迫」(7)、最需要帮助的时候,却发现求助无门、「无人安慰」。
  • 这首哀歌是一首字母诗,用22个希伯来字母依次作为每节的起始字母。前11节用第三人称报道锡安的灾难,后11节用第一人称表达锡安的心声。
  • 本书原文的第一个词是「何竟 ?????/ake」(1节),在别处又被译为「怎么」(创二十六9)、「怎能」(创三十九9)、「可叹」(传二16)。这是希伯来文学中独特的感叹词,经常用于哀歌之中(撒下一19、25、27;赛一21;十四4、12)
  • 第一、二、四首哀歌的原文都用「何竟」开始,英文译为「怎致如此 How」(英文ESV译本)。在一个被咒诅的世界里,生命中总是充满了各样的问题和困惑;当人经历难处的时候,常常呼天喊地问「为什么 Why」?但是,人若质问神「为什么 Why」,所显露的只是一个骄傲自义、刚硬不服、没有破碎的灵,态度是回避问题、推卸责任;而一个经过神「拔出、拆毁、毁坏、倾覆」(耶一10)的灵, 会求问神「怎致如此 How」。因此,当我们落在难处中的时候,不应该质问「为什么 Why」,而应该呼求「何竟 How」,才能直面问题、发现原因。神应许「你们要呼求我,祷告我,我就应允你们。你们寻求我,若专心寻求我,就必寻见」(耶二十九12-13),祂必光照「忧伤痛悔的心」(诗五十一17),让我们看到自己「何竟」落进难处里、应该学习什么功课。
  • 1-7节描述了锡安所经历的浩劫「锡安」(4节)就是耶路撒冷,原来指耶路撒冷城南面的山丘,在大卫时代指「大卫城」(撒下五7;王上八1),后来也被用来指圣殿山(弥四2)以及整个耶路撒冷(赛十32)。「锡安城」(6节)的原文是「锡安女子」,本诗把锡安及城内的百姓拟人化为一位丈夫去世(1节)、孩子被掳(5节)的「寡妇」(1节;赛四十九21)。
  • 「先前满有人民的城」(1节),指耶路撒冷原来是繁华的政治中心、敬拜中心和商业中心,曾经倍受恩宠,被神拣选为圣殿和大卫宝座的所在地诗二6;七十六6),是「在列国中为大的」(1节)。现在,耶路撒冷却成了一片废墟,降卑受辱、失去盼望,只能「夜间痛哭,泪流满腮」(2节)。
  • 「安慰 ?????/naw-kham’」(2节)是本诗的关键词,一共出现了五次(2、9、16、17、21节)。耶路撒冷所需要的「安慰」,并不是有人拉着她的手表示同情,而是实际地带来希望和帮助,这种「安慰」只能来自弥赛亚(16节;赛四十1)。
  • 「一切所亲爱的、她的朋友」(2节),指那些与犹大结盟对抗巴比伦的周边国家(耶二十二20),他们就像不靠谱的情夫(结十六33;何二5 ),大难临头自顾不暇、弃她不顾,而且落井下石、趁火打劫。神的百姓若不专心倚靠神,反而倚靠世界,世界必然会「以诡诈待她,成为她的仇敌」(2节);惟有信靠神的「必不至于羞愧」(罗九33)。
  • 「她住在列国中,寻不着安息」(3节),指犹大的百姓被掳,杂居在外邦人中间,这是应验了圣约的咒诅:「在那些国中,你必不得安逸,也不得落脚之地」(申二十八65)。
  • 「追逼她的都在狭窄之地将她追上」(3节),这是神的百姓离弃神的后果:想寻求的却寻不到,想躲避的却被追上。
  • 「锡安的路径」(4节),指通往耶路撒冷朝圣的道路。当时有四条大道,分别从东边约旦河谷的耶利哥、西边地中海岸的约帕、南边的希伯仑、北边的撒马利亚山区前往耶路撒冷。过去每到三大节期,这些道路都挤满了朝圣者,现在却变得荒凉冷清。
  • 「守圣节」(4节),指以色列的「一切的男丁要在除酵节、七七节、住棚节,一年三次」(申十六16)到耶路撒冷朝见神。
  • 「她的城门凄凉」(4节),指城内商业和社会生活的广场变得冷冷清清。
  • 「叹息 ?????/aw-nakh’」(4节)是本诗的另一个关键词,一共出现了五次(4、8、11、21、22节),叹息之中带着自责。
  • 「她的处女受艰难」(4节),指城中的百姓受到连累。
  • 「她的敌人为首」(5节),这是应验了圣约的咒诅:「他必作首,你必作尾」(申二十八44)。
  • 耶路撒冷遭难,表面上是因为「她的仇敌亨通」(5节),好像外邦的偶像胜过了真神,实际上是「因耶和华为她许多的罪过使她受苦」(5节)。因此,我们不但要从顺境中看到神的作为,也要从逆境和仇敌的肆虐中看到神的心意。我们若不坚持自以为义、辩解自己无辜,而是承认神为我们的罪过使我们受苦,就能成为管教之中生命的转机。
  • 「她的孩童被敌人掳去」(5节),指锡安的百姓被掳,这是应验了圣约的咒诅:「你的儿女必归与别国的民」(申二十八32)。
  • 「她的首领像找不着草场的鹿;在追赶的人前无力行走」(6节),指西底家和他的大臣们如同逃避猎人的鹿,饥饿乏力,逃离耶路撒冷之后不久就被巴比伦追兵抓住(耶三十九4-5)。
  • 百姓除了承受肉体的创伤,还要忍受精神的痛苦。「耶路撒冷在困苦窘迫之时,就追想古时一切的乐境」(7节),如今无人救济、被人嗤笑(7节),与昔日的荣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
【哀一8】「耶路撒冷大大犯罪,所以成为不洁之物;素来尊敬她的,见她赤露就都藐视她;她自己也叹息退后。」

【哀一9】「她的污秽是在衣襟上;她不思想自己的结局,所以非常地败落,无人安慰她。她说:耶和华啊,求祢看我的苦难,因为仇敌夸大。」

【哀一10】「敌人伸手,夺取她的美物;她眼见外邦人进入她的圣所——论这外邦人,祢曾吩咐不可入你的会中。」

【哀一11】「她的民都叹息,寻求食物;他们用美物换粮食,要救性命。他们说:耶和华啊,求祢观看,因为我甚是卑贱。」

  • 8-11节进一步指出,锡安的遭难是犯罪的结果,并非一位狠心无情的神在对付天真无辜的人,而是「耶路撒冷大大犯罪,所以成为不洁之物」(8节)。「人种的是什么,收的也是什么」(加六7),罪恶必然会招致毁灭(结十八4;罗六23)。
  • 「见她赤露就都藐视她」(8节),比喻耶路撒冷就像一个当众受罚的淫妇(结十六35-39),被人藐视。
  • 「她的污秽是在衣襟上」(9节),指这位淫妇的月经之血非常明显、无法掩盖。
  • 「敌人伸手,夺取她的美物」(10节),指「巴比伦王将耶和华殿和王宫里的宝物都拿去了」(王下二十四3)。
  • 「她眼见外邦人进入她的圣所」(10节),指锡安虚假的安全感彻底破灭。百姓把神的圣殿当作自己可靠的保障(耶七4),但神却并不认为这堆石头比顺服更加重要(耶二十六2-9)。现在百姓学到了这个功课,但已经为时过晚,立约之民的不顺服已经触发了背约的咒诅。
  • 「论这外邦人,祢曾吩咐不可入祢的会中」(10节),指亚扪人和摩押人(申二十三3)。巴比伦攻打耶路撒冷的军队中可能有亚扪和摩押的仆从军。
  • 耶路撒冷长期被围、粮食匮乏,那些多有金银、少有粮食的人不得不「用美物换粮食,要救性命」(11节)。在物质丰富的社会里,人们常常轻看神所厚赐的阳光、空气、水和粮食,一心追求人手所造的各种「美物」、「倚靠无定的钱财」(提前六17)。只有灾难来临、人们不得不「用美物换粮食」的时候,才会发现人造的世界如此脆弱、物质的虚无暴露无遗,转而思想「那厚赐百物给我们享受的神」(提前六17)。
  • 当耶路撒冷背弃圣约、走上灭亡之路时,并「不思想自己的结局」(9节),似乎并不知道「犯罪的,他必死亡」(结十八4);当她落到预言中的灾难之后,才哭诉「求祢看我的苦难,因为仇敌夸大」(9节)、「求祢观看,因为我甚是卑贱」(11节)。今天,当人偏行己路的时候,也不思想这条道路的终点,似乎并不知道「罪的工价乃是死」(罗六23);当人撞得头破血流之后,却怨天尤人、自诩无辜,这是天真呢、无知呢、还是故意呢?

【哀一12】「你们一切过路的人哪,这事你们不介意吗?你们要观看:有像这临到我的痛苦没有——就是耶和华在祂发烈怒的日子使我所受的苦?」

【哀一13】「祂从高天使火进入我的骨头,克制了我;祂铺下网罗,绊我的脚,使我转回;祂使我终日凄凉发昏。」

【哀一14】「我罪过的轭是祂手所绑的,犹如轭绳缚在我颈项上;祂使我的力量衰败。主将我交在我所不能敌挡的人手中。」

【哀一15】「主轻弃我中间的一切勇士,招聚多人(原文是大会)攻击我,要压碎我的少年人。主将犹大居民踹下,像在酒榨中一样。」

【哀一16】「我因这些事哭泣;我眼泪汪汪;因为那当安慰我、救我性命的,离我甚远。我的儿女孤苦,因为仇敌得了胜。」

  • 12-16节是锡安向世人承认,自己的痛苦是出于神——「是耶和华在祂发烈怒的日子使我所受的苦」(12节)。诗人把锡安描述成一位悲怆哭泣、无人安慰的寡妇(16节),又用了四个比喻来描述神对锡安的击打:1、高天降下的火(13节);2、猎人的网罗(13节);3、牲畜的轭(14节);4、踹葡萄(15节)。
  • 虽然我们的肉体从来都不会甘心接受对付,但神却「铺下网罗」(13节),要叫我们无法逃避管教。因为祂要「从高天使火进入我的骨头」(13节),「叫你们的信心既被试验,就比那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」(彼前一6-7)。
  • 「使我转回」(13节),可译为「使我退后」(和合本修订版,英文ESV译本)。
  • 「我罪过的轭是祂手所绑的,犹如轭绳缚在我颈项上」(14节),指百姓所遭受仇敌奴役(耶三十8),既是自己犯罪的结果,也是神亲手所绑的重轭。并非神要辖制人,而是罪必产生后果,不是犯罪者自己承担,就是让别人支付代价。神的公义原则是:谁作选择、谁付代价;因此,祂的手会一面使我们的「力量衰败」(14节),一面兴起我们「所不能敌挡的」(14节)环境,让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的选择支付代价。
  • 「主轻弃我中间的一切勇士」(15节),指神允许自己的百姓惨遭失败。人所自恃的「勇士」和「少年人」(15节)若是离开了神,就经不起仇敌的攻击。
  • 「主将犹大居民踹下,像在酒榨中一样」(15节),比喻百姓的反抗就像被踩的葡萄一样轻易粉碎,反抗者血流成河、就像压酒池中流出的葡萄汁
  • 「那当安慰我、救我性命的,离我甚远」(16节),指百姓离弃神、违背圣约(申三十一16),所以神也「离弃他们,掩面不顾他们」(申三十一17)。神满有恩典,但祂并不勉强人接受恩典,「你们若顺从耶和华,耶和华必与你们同在;你们若寻求祂,就必寻见;你们若离弃祂,祂必离弃你们」(代下十五2)。
上图:古埃及第十二王朝时期(主前1981-1885年)的木雕,描绘一个耕地的农夫,牛背上负着轭,现藏于大都会博物馆。「轭」指加在牛后颈上的横木,用来驱使牲畜。「我罪过的轭」(哀一14),比喻罪的后果对人的辖制。

上图:古埃及第十二王朝时期(主前1981-1885年)的木雕,描绘一个耕地的农夫,牛背上负着轭,现藏于大都会博物馆。「轭」指加在牛后颈上的横木,用来驱使牲畜。「我罪过的轭」(哀一14),比喻罪的后果对人的辖制。

【哀一17】「锡安举手,无人安慰。耶和华论雅各已经出令,使四围的人作他仇敌;耶路撒冷在他们中间像不洁之物。」

【哀一18】「耶和华是公义的!祂这样待我,是因我违背祂的命令。众民哪,请听我的话,看我的痛苦;我的处女和少年人都被掳去。」

【哀一19】「我招呼我所亲爱的,他们却愚弄我。我的祭司和长老正寻求食物、救性命的时候,就在城中绝气。」

【哀一20】「耶和华啊,求祢观看,因为我在急难中。我心肠扰乱;我心在我里面翻转,因我大大悖逆。在外,刀剑使人丧子;在家,犹如死亡。」

【哀一21】「听见我叹息的有人;安慰我的却无人!我的仇敌都听见我所遭的患难;因祢做这事,他们都喜乐。祢必使祢报告的日子来到,他们就像我一样。」

【哀一22】「愿他们的恶行都呈在祢面前;祢怎样因我的一切罪过待我,求祢照样待他们;因我叹息甚多,心中发昏。」

  • 17-22节是锡安向神哀求。
  • 「锡安举手,无人安慰」(17节),指耶路撒冷的祷告无人垂听,因为「你们的罪孽使你们与神隔绝;你们的罪恶使祂掩面不听你们」(赛五十九2)。
  • 「使四围的人作他仇敌」(17节),指神使犹大周围的盟邦变成了仇敌(王下二十四2)。
  • 「耶路撒冷在他们中间像不洁之物」(17节),比喻耶路撒冷就像不洁净的淫妇,情夫们都不愿再碰她(利十五19-27)。
  • 「耶和华是公义的!祂这样待我,是因我违背祂的命令」(18节),指锡安不再自以为义,而是公开认罪,承认审判是出于公义的神。神是慈爱的,祂并不喜欢折磨人,「断不喜悦恶人死亡,惟喜悦恶人转离所行的道而活」(结三十三11)。但神也是公义的,祂不会容许罪恶肆无忌惮地蔓延下去,以致败坏祂的创造。锡安违背了神的命令,追求短暂的罪中之乐,现在正为罪付出惨痛的代价,经历「困苦窘迫」(7节),被自己「所亲爱的」(19节)出卖。
  • 「我的处女和少年人都被掳去」(18节),这是应验了圣约的咒诅:「你生儿养女,却不算是你的,因为必被掳去」(申二十八41)。
  • 「我所亲爱的」(19节),指犹大的盟邦就像不忠诚的情夫,在她危急的时候却「愚弄」(19节)、出卖了她。信徒若是离弃真神、另有所求,早晚也会被自己「所亲爱的」离弃、「愚弄」。因为这个世界的悲剧就是:神爱世人,世人却离弃神;人爱世界,世界却草芥人命。
  • 「在外,刀剑使人丧子;在家,犹如死亡」(20节),指「在田野的,必遭刀剑而死;在城中的,必有饥荒、瘟疫吞灭他」(结七15)。
  • 「听见我叹息的有人;安慰我的却无人」(21节),指犹大的盟邦不但无人安慰、帮助她,反而幸灾乐祸(21节)。
  • 「祢必使祢报告的日子来到,他们就像我一样」(21节),可译为「祢使祢所宣告的日子来临,愿他们像我一样」(和合本修订版,英文ESV译本)。神早已预言要刑罚列邦(耶二十五15-38;四十六-五十一章),当「耶和华的日子」(结三十3)临到时,那些因犹大遭难而「喜乐」(21节)的人,遭遇也必像犹大一样。因为神是公义的,外邦人的恶行和百姓的罪孽同样都要接受审判(22节)。
  • 本诗充满了绝望的呼喊,百姓「无人救济」(7节)、「无人安慰」(2、9、17、21节),「在急难中」(20节)心肠扰乱、内心翻转。但绝望能驱使浪子踏上回家之路(路十五17),也能引导百姓迷途知返。耶路撒冷的可怕遭遇和绝望境地,实际上都是摩西早已预言的背约咒诅(申二十八15-16)。神早已不断「差遣祂的仆人众先知」(耶二十五4)发出警告,只是骄傲自恃的百姓(耶十三9)「没有听从,也没有侧耳而听」(耶二十五4),对警告无动于衷,所以无药可救地成了「不听从耶和华——他们神的话、不受教训的国民」(耶七28)。现在,绝望的百姓终于不再自以为义,而是承认自己「大大悖逆」(20节),承认自己是为罪接受公义的刑罚(5、12、18、22节)。当神的「拔出、拆毁」(耶一10)达到目的的时候,祂的「建立、栽植」(耶一10)也就快到了;当人发现地上「无人安慰」的时候,神的「安慰」(16节)也就不远了。

《耶利米哀歌》背景

  《耶利米哀歌》的希伯来名是「何竟 ?????/ake」,取自本书原文的第一个字。希腊文《七十士译本》把本书称为「哀歌? Thre′noi」,耶柔米把「哀歌」一词译为拉丁文(Lamentationes),而本书的英文名(Lamentations)源于拉丁文。「何竟」这个书名,贴切地表明了本书的主题:每一个人都应当好好思想,蒙神拣选和恩典的圣民、圣城和圣殿,「何竟」沦落到这个地步呢?

  《耶利米哀歌》在希伯来圣经《塔纳赫》(?????? / Tanakh)中被列为《五小卷 Five Megillot》的第三卷。《塔纳赫》的名字Tanakh由三个单词的开头字母组成,代表以下三部分、24卷书:

  1. 《妥拉》(Torah / ????):意思是「指导、教导」,共5卷。顺序是:创世记、出埃及记、利未记、民数记和申命记。
  2. 《先知书》(Navim / ??????):意思是「先知们」,共8卷。现代顺序是:早期先知书(约书亚记、士师记、撒母耳记、列王纪)、后期先知书(以赛亚书、耶利米书、以西结书、十二先知书)。
  3. 《圣卷》(Ketuvim? / ??????):意思是「作品集」,共11卷。现代顺序是:诗歌(诗篇、箴言、约伯记),五小卷(雅歌、路得记、耶利米哀歌、传道书、以斯帖记),历史书(但以理书、以斯拉记-尼希米记、历代志)。

  许多犹太会堂在节日都有公开诵读《五小卷》的传统:

  1. 阿什肯纳兹犹太人(Ashkenazim,德国犹太人后裔,目前占世界犹太人的80%)在逾越节的安息日公开诵读《雅歌》。
  2. 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在五旬节早晨诵读律法书之前,先诵读《路得记》。
  3. 所有的犹太人在圣殿被毁日(Ninth of Av)诵读《耶利米哀歌》。
  4. 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在住棚节诵读《传道书》。
  5. 所有的犹太人在普珥节诵读两次(当天晚上和次日早晨)《以斯帖记》。

  传统认为,本书是先知耶利米为耶路撒冷被摧毁和神的百姓被掳而作,所以本书七十士译本的序言是:「在以色列被掳、耶路撒冷成为荒凉之后,耶利米坐下痛哭,并以此哀歌为耶路撒冷悲叹」。

  先知耶利米的事奉始于约西亚十三年(耶一1;二十五3)、终于被掳之后(一3;四十四1),大约是主前627-586年,对应于中国春秋五霸之秦穆公、晋文公和楚庄王的时代。耶利米在南国的最后四十年中一直在劝诫百姓。但摩西事奉四十年,见证了神把百姓领出埃及、带进应许之地;而耶利米事奉四十年,却目睹了悖逆的百姓被逐出应许之地、回到埃及。主前586年,巴比伦第三次入侵犹大,攻陷耶路撒冷。圣城和圣殿被毁,犹大王西底家和大部分百姓被掳巴比伦(王下二十五7、11),本地只剩下最穷的人(王下二十五12),沦为新巴比伦帝国的行省。先知耶利米被逃亡的百姓带到埃及,在埃及度过余生。他可能在离开耶路撒冷时写成本书。

  本书的五章分别是五首独立的诗歌,其中前四首是字母离合体(Acrostic Structure)。第一、二、四首诗每首22节,用22个希伯来字母依次作为每节的起始字母。但二-四章的第16和17个字母颠倒了正常的(Ayin-Pe)顺序,采用了更古老的(Pe-Ayin)排序。其中第三首诗有66节,用22个希伯来字母依次作为每3节的起始字母。第五首诗也是22节,但却采用平行法,每两节进行平行对比。这五首哀歌所表达的情感是如此悲痛、激动、甚至凌乱,但所使用的文学形式却如此工整,仿佛诗人在悲剧的键盘上探究每一个音键,试图在不和谐中寻找和谐,以表现拆毁的完全、痛苦的极致、失败的彻底和祷告的深刻。这五首哀歌整体组成了一个交错对称的结构:

    • A. 锡安无人安慰(一章)
    •  B. 锡安被神在怒中拆毁(二章);
    •   C. 仰望神的慈爱和怜悯(三章);
    •  B1. 神拆毁之后必有恢复(四章);
    • A1. 余民求神记念(五章)。
上图:《耶利米哀歌》的字母离合体结构。

上图:《耶利米哀歌》的字母离合体结构。

  《耶利米哀歌》与《申命记》第二十八章有着密切的关系,摩西在九百多年前所预言的背约咒诅,如今在《耶利米哀歌》中都不幸成为现实,但这种不幸也带来了盼望——既然背约的咒诅(利二十六14-39;申二十八15-65)应验了,复兴的应许(利二十六40-45;申三十1-10)也必指日可待;既然神信实地成就了圣约的每一个方面,祂与百姓所立的圣约也必然有效。正因为如此,先知才能在痛苦中满有盼望(三19-33)。而本书给我们的信息,就是要每一个被神管教的信徒都去回顾《申命记》二十八章,从而回转归向我们的主。

  读《耶利米哀歌》最好的方法不是分析,而是用灵去体会真正的作者圣灵的感觉。这五首哀歌让我们体会到神的心肠,在苦难中祂与我们同在,与我们一同经过水火、经历痛苦悲伤;施行管教的天父比接受管教的儿女更加伤痛,「因祂并不甘心使人受苦,使人忧愁」(三33)。这五首哀歌也是人的肉体被十字架对付的经历,能让我们学到如何在管教中降服和祷告,虽然被神「终日再三反手攻击」(三3),却能经历到祂的慈爱和怜悯在「每早晨,这都是新的」(三23)。

上图:德国画家卡洛斯菲尔德 (Julius Schnorr von Carolsfeld)于1851-1860年之间创作的《耶利米哀歌》木刻。

上图:德国画家卡洛斯菲尔德 (Julius Schnorr von Carolsfeld)于1851-1860年之间创作的《耶利米哀歌》木刻。




来源:https://cmcbiblereading.org/

 






上一篇:耶利米书第52章逐节注解、祷读
下一篇:耶利米哀歌第2章逐节注解、祷读

点我,加官微,防失联